我国结直肠癌的现状、制约瓶颈与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rc 癌症 我国结直肠癌的现状、制约瓶颈与反思

我国结直肠癌的现状、制约瓶颈与反思

2024-07-11 15: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排位第3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与经济转型期国家间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CRC在全球范围的疾病负担仍在持续加剧。因此,从国际视野了解CRC诊疗模式及其演变,对我国CRC的防控及减轻CRC负担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肿瘤防控未能同步,形成了转型期中国特有的CRC模式:农村城市化,城乡差距缩小;饮食模式及构成改变,肉类和脂肪的摄入量急剧增加;对于吸烟、饮酒、肥胖、缺少运动锻炼等癌症危险因素无防范,导致我国CR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高。

中国CRC的防控形势严峻,对恶性肿瘤的监控地域间存在严重不平衡,缺乏全国范围的CRC的有效防控体系,国家肿瘤登记中心覆盖人口不足30%。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尽管在WHO全球恶性肿瘤负担年度分析中,我国CRC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乐观。已有国际研究指出,在一些经济转型期欠发达国家中,其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事实上已超过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事实上,全球只有1/3的极高人类发展指数(HDI)和1/5的最高HDI国家,能提供具备可比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4个维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质量数据。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调整防治策略,早诊早治;构建CRC专病信息数据库及随访体系,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CRC诊疗模式,方能使我国的CRC严峻形势得到有效控制。

67251670542761403

1 CRC现状、发病率与死亡率模式

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和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CRC是男性第3位常见癌症,女性第2位常见癌症。2018年全球新增病例超过180万例,到2030年,全球CRC负担预计将增加60%,达220多万例新病例和110万例死亡病例。2017“全球行动计划”提出了通过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实现到2030年减少1/3癌症的过早死亡率,被誉为全球控制癌症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了更好地推进CRC的预防与疾病负担的降低,IARC通过对184个国家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地域差异以及37个国家时间趋势的研究,将CRC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分为3种模式:①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增加,发生在近10年发展较快的转型期国家,属中-高HDI国家,包括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中国和巴西;②发病率增加伴死亡率的减少,发生在非常高的HDI国家,如加拿大、英国、丹麦和新加坡;③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降低,发生在HDI最高的国家,这些国家发达程度处于全球最高水平,包括美国、日本和法国。在欠发达经济转型的国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食用加工肉类、红肉和乙醇饮料,缺乏运动锻炼,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污染等因素,使CR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另一趋势是CRC的发病年龄前移,最新研究表明,在北美、澳大利亚和中国,20~40岁低年龄段的CRC受试者发病率有所增加;美国癌症协会最近建议将筛查的起始年龄从50岁降低到45岁。

2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CRC模式

2.1 CRC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

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CR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急剧增长。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CRC发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10万,上升至2015年的全国28.20/10万,北京43.12/10万(2017),上海60.41/10万(2015),广州42.35/10万(2015)。这说明除遗传因素外,生活与环境对肿瘤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CRC的发生率与人均动物脂肪及蛋白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动物脂肪与肉类摄入的增多与谷物纤维膳食的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及微环境的改变,促进了CRC的发生与发展。新近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和饮食对DNA甲基化与CRC的发生产生影响,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后其表达受抑制、丧失了抑癌功能,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其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被认为在CRC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成为CRC化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一项研究对137000名个体的饮食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并且对1000份CRC肿瘤样本进行具核梭杆菌的检测,发现富含全谷物和纤维饮食能够有效降低个体患CRC的风险。

2.2 农村城市化,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我国CRC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导致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城市化,肉类与动物脂肪摄入增多,而纤维膳食减少。2010年,CRC发病率城市为26.70/10万,农村为15.01/10万;城市农村比约1.78:1。2015年CRC发病率城市为33.51/10万,农村为21.41/10万;城市农村比约1.57:1。2015年上海市区CRC发病率为69.02/10万,死亡率为25.23/10万,居前10位恶性肿瘤排位的第2;上海郊区CRC发病率为54.06/10万,死亡率为22.30/10万,居前10位恶性肿瘤排位的第3;发病率城市农村比约1.27:1,死亡率城市农村比约1.13:1。

2.3 CRC发病率及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距持续增大

在世界范围内CRC发病率及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2:1。2012年我国CRC发病率男性13.13/10万,女性10.34/10万,男女比为1.27:1;2015年我国CRC发病率男性为31.96/10万,女性为24.25/10万,男女比为1.32:1。北京市CRC发病率:男性49.01/10万,女性37.23/10万,男女比为1.32:1;上海市CRC发病率:男性68.46/10万,女性52.48/10万,男女比为1.31:1;广州市CRC发病率:男性47.85/10万,女性36.79/10万,男女比为1.30:1。而JAMA Oncol于2017年公布了我国2015年的一组数据:CRC发病率男性15.19/10万,女性8.82/10万,男女比为1.72:1;CRC死亡率男性10.91/10万,女性6.39/10万,男女比为1.71:1。WHO 2018年公布数据:我国2018年CRC发病率男性为30.39/10万,女性21.76/10万,男女比为1.40:1;CRC死亡率男性14.25/10万,女性10.50/10万,男女比为1.35:1。我国在CRC新发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呈现女性低于男性差距持续增大之趋势。

2.4 转型期特有的中国饮食与娱乐文化模式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经济转型期特有的中国饮食与娱乐模式,是导致我国CRC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高直接关联的物质基础。

2.4.1 转型期不健康饮食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之伴随的是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其突出表现在饮食模式和饮食总体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粮油肉类供给严重不足到目前丰足的粮油水果、大鱼大肉,以城市尤为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与疾病防控力度未能同步,饮食与疾病、饮食与恶性肿瘤预防的科普宣传匮乏;“三世富贵方知饮食”之传统俗说等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转型期不健康饮食模式的形成。国家计划经济困难年代时,粗茶淡饭纤维膳食的记忆让几代人刻骨铭心,民众认为,小康富足的生活应首先体现在饮食的改善,标志就是每天应有充足的肉食瓜果,请客必须大鱼大肉,席桌餐盘见底即被视为寒酸,这些是中国特有的时代产物。然而,正是此类以高动物肉类尤其是红肉和脂肪蛋白的摄入量增多、谷物瓜果蔬菜纤维膳食减少为特点的“富贵饮食模式”,导致了我国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2.4.2 转型期有益的娱乐健身文化模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全世界唯中国特有的广场健身娱乐文化—广场舞,几乎遍布全国城乡每一角落,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是主体。这种中国特有、集精神文化需求和健身锻炼运动于一体的社会现象,无疑直接带给我国中老年女性群体在身心健康与疾病防治方面的双重获益。广场舞通过锻炼运动,燃烧脂肪保持体质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维系骨关节功能、增进人体的免疫力、调节情绪、缓解焦虑、融入社会,从而对包括CRC在内的疾病起到积极的预防与治疗作用。这一中老年女性广泛参与、深入人心的娱乐运动,积极地从多个层面对抗或消除了CRC癌症危险因素,是我国女性CRC发病率与死亡率远低于男性、比例持续增大的重要因素,值得男性群体借鉴;这对我国全民癌症的预防、CRC负担的减少、政府投入的减轻、社会压力的缓解等多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

3 中国CRC现状与严峻形势

3.1恶性肿瘤的监控地域间存在严重不平衡

我国缺乏CRC有效防控体系,早诊率很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发达国家有完备的肿瘤登记体系,美国肿瘤登记人口覆盖率接近100%,英国100%、韩国98.2%、日本100%。我国癌症监控体系起步晚,目前,国家肿瘤登记覆盖区域人口低,2019年纳入分析的368个登记处共覆盖人口仅约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IARC将人口登记分为3级:Ⅰ级,是高质量PBCRs(以人口为基础的国家或区域登记处),有覆盖全国100%人口的注册机构;Ⅱ级,是具有全国代表性PBCRs,有覆盖全国50%以上人口的注册机构;Ⅲ级,具有区域代表性,国家或区域登记处人口覆盖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